7月12日至15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守护微笑江豚”实践团师生一行,来到“江豚小镇”——铜陵市大通古镇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师生们下田间、走企业、访景区、入长江,探究大通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密码。
思政课堂搬进保护区,理论与实践融一炉
实践团探访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通过工作人员、江豚爱好者讲述,获取江豚日常?;すぷ飨喙刈柿稀T诘餮械幕∩?,两位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解码“生态账”与“经济账”的共生逻辑。开启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的思政课,使实践团不仅对江豚?;すぷ饔辛烁钊肴鲜叮币采罨硕陨拿鹘ㄉ枘诤睦斫?。
专业带到古街田头,绿水青山“生金”有术
访景区,江豚主题手工店吸引了实践团的注意。这种打造江豚IP、发展旅游经济的模式,成为保护江豚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探索。下田间,大通镇副镇长朱海翔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——铜陵白姜种植系统”的传承与创新发展。走企业,铜陵白姜制姜技艺非遗传承人胡婷婷分享了回乡创业历程:如何以一株白姜为纽带,带领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;如何在产品文化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依托古镇特色,发挥专业优势,撰写导游词,拍摄宣传视频,助力打造“线上种草—线下打卡”新场景。
成果带回生活圈,全民绘就“新画卷”
实践团采用“问卷 + 访谈”相结合的方式,累计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,与30余位乡村干部、村民及驻村企业家开展访谈。在此基础上,团队成员精准梳理乡村发展痛点,形成调研报告,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提供参考。同时,实践团通过线上线下联动、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,将调研成果从“纸面”落到“地面”。实践团通过发布 5 段调研影像、分发200把自制“守护微笑江豚”宣传扇、组织签署倡议书等系列活动,营造全社会?;そ嗟牧己梅瘴АJι墙绦颜夥菰鹑胃写匮!⒋肟翁?,呼吁更多人保护江豚,为“保护濒危物种”与“促进区域绿色发展”的协同路径建言献策。
通过此次调研实践活动,团队立足“思政小课堂,社会大课堂”,为大通镇的生态?;び胂绱逭裥颂峁┓⒄剐滤悸罚谑导猩罨砺壑队τ?,提升综合素养,也将继续展现新时代青年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担当。(文:吴 敏、李敏杰 图:李敏杰、吴 敏 审稿:余 锋)
